步入盛夏,气温上升,婴幼儿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进入了流行上升期。
六月以来,不少孩子都感染了疱疹性咽峡炎。别以为这病就是“发两天烧,出点疹子,一周就好了”。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个病有多“磨人”。
近期,美格医学一送检患儿临床诊断也为疱疹性咽峡炎,实际上却检出了柯萨奇病毒 A6 型合并细菌感染。原来该患儿不只有柯萨奇病毒 A6 型病毒性感染,还合并细菌感染,导致一开始治疗效果不明显,调整用药后治疗效果明显。
病例详情
主诉:男,1 岁,突发高热三天,腹泻一天。
现病史:患儿三天前出现发热,最高发热温度 39.8℃;无咳嗽,伴有流涕,无咽痛、无鼻塞、无打喷嚏,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恶心及呕吐;腹泻,今日大便一次,为水样便,无血便,精神可,胃纳一般,小便无异常。(2023 年 7 月 26 日)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神清,咽充血,扁桃体 Ⅰ 度肿大,上颚可见疱疹;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细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大,肠鸣音存在。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阴性。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WBC 18.0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 16.9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5.35%,C-反应蛋白 13.57 mg/L。
临床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用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023 年 7 月 28 日,患儿痰液送检美格医学 mNGS,检出柯萨奇病毒 A6 型合并细菌感染。
调整用药治疗后好转:
(1)(国采)头孢克肟颗粒(R)5 袋,用法:口服,一天二次,一次 40mg;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1 盒,用法:口服,每日三次,一次 0.5 支;
(3)蒙脱石,自备,口服补液盐,自备。
医生提醒:
部分患儿疱疹性咽峡炎病初会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 C-反应蛋白升高,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则无细菌感染的依据、无需使用抗生素。
部分重症患儿继发细菌感染,应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不建议预防性使用头孢菌素、青霉素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除非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注意区别婴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好发于春夏季。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患病,1~6 岁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症状?
(1)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 40℃ 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 2~4 天。
(2)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 2~4 mm, 数目多少不等,1~2 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3)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有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4)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 3 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5)个别重症患儿(多为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区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疾病,主要的病原体均为柯萨奇病毒 A 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
与手足口病相比,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口腔黏膜部位的疱疹、溃疡等,病变比较局限,不会出现其他部位皮疹;但手足口病除咽峡部疱疹外,还经常出现手、足、臀部肛周甚至四肢皮肤等部位的皮疹疱疹。
怎么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暂时没有针对性疫苗接种,预防为主,治疗措施一般为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大部分患儿一周左右可自愈,一般预后良好。
1. 勤通风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及温湿度适宜。
2. 注意食品卫生
食物要煮熟,不饮生水,不挑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及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3. 预防交叉感染
佩戴口罩,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比如室内游乐场、商场、滑滑梯等。
4. 注意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 提高身体抵抗力
充足休息,防寒保暖,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毒入侵。
6. 做好清洁消毒预防措施
酒精对肠道病毒无用,家长们可选择煮沸方式消毒宝宝的餐具水杯等用具;经常换洗晾晒衣物毛巾被子等,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