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
近日,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的师生们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笼罩在了悲伤之中,该校 2 名学生因脑膜炎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
7 月 3 日,西宁市湟中区教育局、湟中区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湟中区第一中学 2 名学生因病死亡相关情况的通告》。通告称,6 月 5 日、6 月 26 日各有一名初中生因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抢救无效去世。
脑膜炎奈瑟菌到底是什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也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为革兰染色阴性、肾形的双球菌,有荚膜和菌毛。在 35~37℃,5% CO2 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多位于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形态典型。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
脑膜炎奈瑟菌可根据不同的荚膜多糖细分为血清群。八个血清群最常引起人类感染(A,B,C,X,Y,Z,W135 和 L)。
脑脊液涂片可以看到多核细胞内大量细菌
脑膜炎奈瑟菌仅感染人类。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病理生物学与鼻咽定植和多种毒力因子有关,脑膜炎奈瑟菌在鼻咽表面定植是发生全身感染的先决条件。
感染症状
脑膜炎奈瑟菌的潜伏期为 1~7 天,一般为 2~3 天。
多数人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并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多以无症状带菌者或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存在。少数感染者会出现明显症状,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见前囟隆起。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瘀斑可迅速扩大融合成片。重症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
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 2 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6 月龄至 2 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奈瑟菌检测方法
一、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用于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标本包括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由于脑膜炎奈瑟菌在健康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携带率,咽拭子标本一般不用于病原学检测。标本在体外易自溶,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二、细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见到革兰染色阴性肾形双球菌。
三、细菌培养
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培养到脑膜炎奈瑟菌。
四、核酸检测
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核酸检测阳性。
五、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脑脊液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
预防
(一)一般预防。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脑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二)疫苗接种。
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 年版)》规定执行。当针对流脑疫情开展应急接种时,应根据引起疫情的菌群选择相应种类流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