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分枝杆菌之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俗称麻风杆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细菌,宽 0.3~1μm,长 1~8μm,仅感染人类、某些地区的犰狳和水藓。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外形细长、略带弯曲常呈束状排列,革兰和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经治疗过后可呈短杆状、颗粒状或念珠状多形性。
图: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慢性传染病,潜伏期可达 2~40 年,但一般为 5~7 年,主要通过接触、飞沫传播,或者直接、间接接触所引起。麻风病主要病变在皮肤与末梢神经,早期会出现疴疹、斑疹、丘疹,甚至溃烂。早期神经炎症表现是麻木或者神经增粗,后期可出现毁容、伤残表现。
· 流行病学
麻风病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慢性传染病,人们曾经一度“谈麻色变”。20 世纪初,我国约有 50 万例现症患者,1958 年麻风病的发现率高达 5.56/10 万。通过采取“早发现、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联合化疗)和患者康复”等技术措施, 2007 年麻风病的发现率已降至 0.12/10 万。根据 WHO 的标准 ,我国已经于 2000 年基本消除麻风病。2020 年,我国麻风病报告病例数仅为200例。(来源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消除传染病的历史进程与展望》)
· 临床表现
1.结核样型麻风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斑点或斑块边界清楚、伴浅感觉障碍,通常有红斑或边界突起,没有正常的皮肤器官(汗腺和毛囊),因此病灶区比较干燥、无鳞屑、无汗,通常不存在 AFB 或数量很少。
2.瘤型麻风
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皮肤可见对称性、皮肤结节,高出皮面斑块,或真皮弥漫浸润。若麻风结节长在脸部,称为“狮面”,晚期表现为眉毛和睫毛脱落、耳垂下垂、皮肤干燥。
3.界限类麻风
(1)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部分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
(2)中间界限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
(3)界限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损害,数目较多,形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颜色为红或桔红色。
· 鉴定方法
与“麻风病”具有相似病变的疾病:结节病、利什曼病、寻常性狼疮、皮肤纤维瘤、组织细胞瘤、淋巴瘤、梅毒、雅司病、肉芽肿瘤和其他引起色素减退的疾病 (特别是白糠疹、癣和白癜风)。
其中,结节病可引起神经周围炎症,但真皮神经内形成肉芽肿是麻风的病理学表现。在瘤型麻风中痰标本中可能 AFB 阳性而被误诊为肺结核。
1.体格检查:系统全面的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2.神经检查:如检测皮肤的触觉、痛觉、温觉是否有退化等。
3.细菌检查:如皮损处的分泌物等进行培养、镜检。
4.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如取皮肤损伤的位置进行病理学检查。
5.麻风菌素试验: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
6.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mNGS:不依赖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直接对临床样本中的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快速、客观的检测临床样本中的较多病原微生物,且无需特异性扩增,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和疑难感染的诊断。
美格医学助力临床精准抗感染
mNGS 检测项目介绍:
MagiSeq mNGS 项目检测范围基于能提供广域搜索、并持续更新的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包含约有 60万+ 株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检测展示的结果主要来源于经过细致整理、可精确鉴定的微生物种类数据库,总共 23796 种。
图:mNGS 检测范围
tNGS 分枝杆菌版 (45) 检测项目:
tNGS 基于超多重 PCR 和二代测序技术的新型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除鉴别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外,能同时对特定物种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因子基因进行分析,辅助临床医生制定精准诊疗方案。
tNGS 分枝杆菌版 (45) 解决了 mNGS 分枝杆菌检出率较低的问题,可精确检测到大部分致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助力临床精准抗感染。
图:美格医学 tNGS 分枝杆菌版 (45) 检测范围
结核分枝杆菌 (MTB) 及利福平 (RIF) 耐药核酸检测项目:
Xpert MTB/RIF 使用半巢式实时荧光 PCR 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特有的利福平耐药基因,以诊断活动性结核,还可同时报告利福平耐药结果。具有高灵敏度与特异度,可直接检测痰、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等肺内与肺外的临床标本,是 WHO 唯一推荐的结核快速检测技术,检测阳性即可确诊。